人到中年,过了35岁,如果一直在上自己不喜欢的班,可能未来的25年也不过是重复过去已有的人生。
约瑟夫·坎贝尔说过:“如果‘上班’不能让你感到生机勃勃,它在杀死你。”
1. 不上班并不是不工作
上班和工作,这两个看似相近的词汇,实则蕴含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,然而很多人却将其混为一谈。在现代社会的职场语境下,“上班” 往往被打上被动的标签。它意味着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糊口需求和维持生计,不得不将自己的时间明码标价,出售给雇主,核心目的就是换取那一份固定的工资。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,每天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操作,在时钟的滴答声中消耗着自己的精力与时间。
也正因如此,如今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另谋出路。有人利用业余时间搞起副业,有人毅然决然地辞职,投身自由职业的广阔天地。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都有近 70 万人加入自由职业大军。他们用行动表明,不上班,本质上是对为他人打工模式的主动逃离,而选择为自己工作,是将热情与心血倾注于真正热爱之事的积极尝试。
罗永浩的观点精准地概括了两者的差异:“上班是被迫的,工作是自愿的。我讨厌上班,但我可以为了热爱的事连续熬夜。” 他的创业历程便是生动写照。尽管创业之路充满艰辛,面临资金短缺、市场竞争等重重困难,但与上班相比,创业给予他强大的自我驱动力。上班时,人们往往被各种规章制度紧紧束缚,像被关进笼子里的鸟儿,行动受限;而创业,是自己掌控方向,每一次决策、每一次突破都源于内心的渴望,这种自由与主动,让创业者即使疲惫不堪,也甘之如饴。
对于尚且年轻,还在不同工作领域不断尝试的人来说,职业生涯就像一幅尚未完成的画卷。在这个过程中,或许会有违心接受不喜欢的任务,或许会为了积累经验而做出妥协,但好在还有修正方向的机会。就像一位年轻的设计师,可能最初为了生计,不得不承接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商业设计项目,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资源的丰富,他能够逐渐转向自己热爱的艺术设计领域,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。
然而,若已过 35 岁,依然在工作中找不到价值感,未来难免陷入遗憾的泥沼。马云曾说:“如果你热爱的事,12 小时也不觉得累;如果只为工资,8 小时都是折磨。”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工作心态的巨大差异。当我们从事热爱的工作时,时间仿佛过得飞快,每一次挑战都能带来成长的喜悦;而仅仅为了工资而工作,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煎熬,工作变成了沉重的负担。
人生这场旅程,究竟是选择追寻热爱,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中发光发热,收获内心的满足与成就感,还是选择在日复一日的自我折磨中消耗生命,最终徒留遗憾,决定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是时候停下匆忙的脚步,认真思考,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上班,还是工作,做出真正契合内心的人生选择。
2. 不上班的关键秘诀:找到自己的坐标
想不上班,那就必须找到自己的坐标,做自己狂热且最感兴趣的事。
在这个世界上,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、名利、成功。但当你必须做出唯一选择时,你会发现,兴趣往往比名利更重要。
但凡生活中工作出类拔萃之人,往往都是在自己熟悉并喜欢的领域奋斗的。
做自己喜欢的事,不仅动力满满,提高成功几率,还能在成功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。
雷军谈创业理念时,说过:“创业最重要的是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,因为热爱才能让你坚持10年、20年。”
他因为热爱技术,40岁依然创立小米,提出“为发烧而生”的创业哲学。
乔布斯在2005年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到:“你的工作将占据你生活的很大一部分,唯一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就是去做你认为是伟大工作的事。而唯一做出伟大工作的方法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。”
乔布斯曾经被合伙人赶出苹果公司,但因为他热爱科技与设计,最终王者归来并带领苹果走向巅峰。
3. 为不上班制定战略安排
绝不可以每天只是想想,或者打打嘴炮,而没有规划和行动。
1)设定明确的终极目标。一般来说,先有梦想后有成功。先确定要爬哪一座山,才有机会登顶。漫无目的和顺其自然并不是成功者的特点,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随波逐流地工作、结婚、生子,内心却缺少明确的欲望和理想。终极目标要详细,具体到期限,多少岁通过做什么实现怎样的规模怎样的目标。
2)制定最小以周为单位的计划。拿破仑·希尔告诉我们:“目标必须是长期的、特定的、具体的、远大的。”
既要有长期目标,又要设定短期的目标。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短暂的阻碍、挫折而消磨锐气。每一周需要完成的目标、每月的工作进度和年度目标,都应该认真思考。
3)让自己行动起来。打败人性的拖延症,现在做,马上就去做,是一切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。听过《搞钱女孩》播客说过的一个故事,一个女孩是开书店的,但听到别人说做自习室很赚钱,她立刻第二天就买了火车票去大城市考察了所有的自习室,而现在她已经拥有了多家自习室连锁店了。
4. 向有结果的人学习
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上班的人,那就去学习那些没有上班却能够赚钱的人。
优秀的人总是有自己的一套做事方式,与她们交往,就能学习到种种对你有益的事。
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·沃尔顿说:“我大部分的经营策略,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。”
沃尔玛的低价策略就是模仿竞争对手,只是通过供应链的优化做到极致,从而赢得了竞争的胜利。
巴菲特说:我的投资策略85%来自格雷厄姆,15%来自费雪。
巴菲特模仿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,但最终结合他自己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
5.沉浸式工作
一定要沉浸式工作,忘我,投入,废寝忘食,进入专注的心流状态。
哪怕自己不在办公室,在家里工作,也不要一会喝水,一会上厕所,一会吃零食。
真正的沉浸式工作,一定是忘记了自己在工作,而且在工作时感到充实和快乐,产生“颅内高潮”。
罗曼罗兰说:“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,不如花同样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。即使是弱小的生命,一旦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也会有所成就。而最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把精力分散开来,最终也将一事无成。”
如何做到沉浸式工作呢?在这里给你推荐3个小tips.
1)创造“无干扰环境”。比如物理隔离手机,用番茄钟工作法,25分钟专注➕5分钟休息。《深度工作》中提出“深度工作🟰专注力✖️时间,而分心则大幅度降低认知能力。”
2)激活即时反馈。把大任务拆解为可完成的为目标,用进度可视化激励自己(如任务清单打勾或者进度条)。村上春树在《我的职业是小说家》中写道:我每天只写10页,不多不少。这种规律性让我能长期沉浸其中。
3)用仪式感触发专注状态。比如固定工作前的启动仪式,喝一杯黑咖啡,冥想5分钟,或者打开音乐软件,播放某首歌。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,仪式感能欺骗大脑进入专注模式。
35岁后,能不上班就不要上班了。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浪费在枯燥的上班上。我们是为自己工作而生的,工作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。
那么如何为自己工作?第一,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。第二,制定战略安排。第三,向有结果的人学习。第四,沉浸式工作。
文章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电脑知识网立场。发布者:电脑知识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pcxun.com/n/720937.html